在未接触职业打假人之前,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,“吃货”还有另一层意思——
网购后申请仅退款不退货,把货物“吃”掉!
前段时间,被淘宝起诉的买家周某便是“职业吃货”。该案也被称为淘宝起诉“职业吃货”第一案。
据报道,仅在一个月内,周某疯狂下了633笔订单。吊诡的是,她收到货后,有的甚至连包裹都还没拆,就申请了退款。其中,612笔退款成功,成功率高达97%。
最终,法院判决周某赔偿淘宝网经济损失1元及合理支出(律师费)1万元。
像周某这样的“职业吃货”,主要活跃在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网购平台。还有一种职业打假人做的是“赔偿”,他们不仅在线上打假,还常常出没于各种线下商超,找假货,举报,索赔……
记者调查发现,职业打假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正气凛然。相反,其中不乏借打假之名,行敲诈勒索的不法之徒。甚至还有人还在社交网络上“招徒授技”,形成一条灰色的利益链。
01
12月16日晚,记者顺藤摸瓜加入了几个职业打假人的QQ群。里面的聊天内容怪刺激的,动不动就是月入十万、五十万的大生意。
奇怪的是,有几个QQ群被设置成“全员禁言”,只有管理员在不断刷屏,散播着“咨询、学习、探讨打假各项业务,联系导师QQ”等信息。
尽管没有人聊天,但这些群不断提示有新人加入。短短两天,便有近百人入群。
在管理员的引导下,记者加上了3个导师的QQ,他们既玩吃货,也做赔偿。不过,他们坦陈:“吃货不如赔偿赚得多,吃货就赚个零花钱,而赔偿月入上千没问题。”
那么,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?
“吃货只走平台,退款不退货,一般都是打假牌子;赔偿一般打的是‘三无’产品、过期或者添加的东西不合格,大多会私了,赔的钱拿到了,货退不退无所谓了,给5星好评都行。”一个导师解释说。
她还现身说法,向记者演示了一张淘宝页面截图,如下:
你能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对的吗?
估计很多人像记者一样,一脸茫然吧。
但导师一口气就指出了该产品宣传的两大“死穴”——
“第一,牌子有问题。衣服上的品牌是‘加拿大鹅’,而页面描述的却是‘花花公子’;
第二,有极限词。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,广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,不准用“马上”“即将”等类似的字眼。这属于虚假宣传,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。”
“想学打假,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食品安全法》《广告法》等法律条款都要熟读,做到有理有据、有法可依。”
导师振振有词,但她后面的话就有些变了味——
“出现这些问题,商家必须乖乖私了,不私了就向工商投诉,他罚的更多。当然,索赔要合理,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就可以了,像上面这个案例一般搞个几百元,搞多了商家不给,直接跟你杠到底。”
她甚至强调,这种情况向工商举报,稳赢,只要有证据。
而所谓的“证据”,就是她前面提到的法律条款。在记者拿到的几份学习资料中,详细列出了上述法律中打假人最常用的一些条款,分别涉及用料添加不合格、不符合海外产品准入规则、“三无”产品、食品违法添加中药材等方面。
这些学习资料更像是一种“速成宝典”,其中还附了相关案例和与商家协商时的话术。
宁波某知名男装品牌旗下的运动品牌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投诉,这在品牌运营人李泽看来,对方就是“无理取闹”。
据他介绍,该品牌中有一款铁人三项的比赛服,裤腿口有胶条设计,为了防滑加固有一定的紧绷性,但不会勒住使血液不畅。他们便在产品详情页描述中用了“无束缚感”几个字。不料,有个买家收货后,指出这是在误导消费,要求退一赔三。
这款比赛服单价近千元,若退一赔三,商家将损失近4000元。
“后来,我们求助了公司的法务,得知他这样的理由是无法在工商投诉中成立的,因为我们这个描述不属于极限词的范畴,而是一个感觉性描述。因此我们态度比较强硬,拒绝了对方的要求。如果是中小商家,很可能会被吓到,花钱消灾。”李泽说。
即便如此,该品牌最后还是在详情页描述中去掉了这句话,为的是“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”。
02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当记者让这些导师进一步指点门道时,他们均开出了收费的价目——
“88元包教会吃货”“288元全程带会赔偿”“588元收徒包会”等等。
他们还提醒,不管是玩吃货还是赔偿,一定要准备充足的网购本金。
于是,记者花了88元“上”了其中一名导师“赵哥”的车。
按照赵哥的说法,他平常“吃”点衣服,有时间就玩赔偿,一个月赚3000元左右,现在带了两个徒弟,并许诺记者,“如果推荐朋友跟我学,我给你福利,拉一个给你10元。”
随后,赵哥发来了两个教学视频。其中最“精华”的地方,在于如何在网购平台上找到能“吃”的商品链接。
以淘宝为例,有几个诀窍,诸如——
“无束缚感”不要找企业店和皇冠店下手,小商家更好下手;
手机端的淘宝平台比PC端的更好找问题商品的链接;
AJ鞋和彪马这两个品牌更容易吃,因为高仿多;
最好找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的店铺,这样没吃成,还能直接退货,不亏……
职业吃货圈中,流行这样的“强盗逻辑”——“淘宝会退款,是因为售假是违规的;吃货不违法,违法的是售假的商家。”
如果说,这样的说法尚能站得住脚的话,之后赵哥的一系列操作,让记者目瞪口呆。
他找来10多条商品链接,让记者有中意的,就直接下单,等货到了之后,就用微信或者QQ加店主,简单粗暴地向店主提诉求。
“没有什么标准的话术,见什么商家说什么话。”他说。
以赵哥曾“吃”过的一件衣服为例,他在微信中,直截了当地告诉店主:“什么货您也清楚,我也是个痛快人,简单搞件衣服穿,不搞你店铺,您看行的话,给我发个100元红包,我给你个好评,保证永不打扰,以后有人搞你,我帮你解决。”
一番讨价还价后,店主最后给了他90元红包,他也如约给了5星好评。
为什么要用微信或者QQ和店主私聊,赵哥直言:“这样不伤号,不容易被平台封号。”
而在另一份“撸零食礼包思路”的学习资料中,还有更为夸张的做法。
“因为零食大礼包中,不可能每个小包装上都有生产日期,对于这样的散小包装,拍照取证完全没有毛病,甚至有的包装上商家印上去的生产日期,还可以用水搓掉,然后大大方方地找商家索赔。”赵哥说,“我做了几个月都没有翻过车,即便封号了,换个手机号就是。”
在一些职业打假人QQ群中,还有人提供“刷单养号”服务。也就是说,当他们用来做吃货、赔偿的账号产生异样时,他们会接一些刷单的业务,进行正常的网购,让账号休养一段时间。
03
最近,因为一个新规,圈内圈外风向大转。
12月2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》(下称《办法》)明确规定,“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、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,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”而发起的投诉,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受理。《办法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。
对于这条规定,有职业打假人认为:“吃货越来越不行了,明年开始就玩不了了。但新规对赔偿影响不大,因为有理有据,你买了‘三无’产品、过期产品,不投诉吗?”
当然更多的是还在观望的,打算跟着形势走。比如,另一名导师就坦言,现在玩的人多了,知道的人也多了,明年肯定会有大变化。
在绝大多数商家看来,关闭“职业打假”的通道,对维护营商环境是一件大好事,大快人心。但李泽也有疑惑:“《办法》对职业打假的界定还相当模糊,究竟哪些网购行为是‘不为生活消费需要’而发生的呢?”
而这也是许多消费者普遍担忧的,各方都在期待一套更为明晰的细则。
对此,浙江鑫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朱亮表示,新规的出台目的是规避部分职业打假人“知假买假”的行为。但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,即便市场监督管理局不管,12315可以管,法院也可以管,因此消费者不用担心正当的维权渠道因此关闭。
同时,他还指出,杜绝职业打假人牟利,最好的途径是解决制假售假乱象。“从逻辑角度看,职业打假人寄生于制假售假,制假售假问题解决了,知假买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,绝不能本末倒置。”
李泽认为,对于卖家来说,像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等平台加强对职业打假人的防范,才是最实际的。
这些年,淘宝一直在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恶意索赔。比如,开发“营商保”这类工具,不仅可以预警可疑的订单和评价,识别职业吃货的账号并标记,还可以自动检测商品的详情页面是否违反了《广告法》等法律法规,帮助商家规避风险。目前“营商保”对商家是免费的。
事实上,“营商保”这类工具的确会让部分职业打假人发怵。在与记者的交流中,不少职业打假人都嘱咐:“平台越来越严了,最好多准备几个小号。”
END
文字:王心怡 编辑:诸新民 美编:周驰